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您的位置:首页中国改革报  
 
中国改革报
来源:中国改革报 点击数:188次 更新时间:2021/5/17 11:22:56
 

  中国改革报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改革报社主办的全国性综合类日报。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领导群体、研究群体、实践群体、关注群体是中国改革报的主要读者。10多年来,中国改革报凭介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及时、准确、具有深度地记录和近距离观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走向,从而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报纸,中国改革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各项改革政策、实践经验和价值取向的重任。以深度报道、分析性评论、调查性新闻为主,长于思辩性、理性和建设性,其中<改革时评>等许多栏目,已成为中国传媒界的著名品牌。中国改革报被认为是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发展和改革的最重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备受政府部门、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及驻华机构、国外媒体的重视。“了解中国的改革,感触改革的中国”,依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信息资源优势,整合各领域理论专家和其它社会信息资源,突出中国发展和改革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中国改革报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新闻传媒中最值得关注的权威媒体。

    从1980 年5月8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到2003年3月10日,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体改委及其国务院体改办在中国政治舞台和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发挥重要影响并存续了 23年。《中国改革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国家体改委的机关报而存在。按照 “按新体制办事”的指导思想,注定了《中国改革报》不但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而且不经意间还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单位改革的最早的试验田。

   《中国改革报》是在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以改革的方式创办的。《中国改革报》的创立,打破了过去由国家投资办报,每年还要全额或差额拨款的历史。报纸从筹备创刊那天开始,不仅率先提出了报业集团的发展目标,而且一直按照报业集团的模式运作。这些在今天已不是新闻,但是在 10 年前,这项大胆的试验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新闻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近两年才开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单位进行局部试点,而《中国改革报》从创刊开始就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制。人员能进能出,聘用人才,不受户口、档案之类的限制;干部能上能下,一年一聘;工资能升能降,不用上级审批;最近几年实行“双轨制”,社领导实行委任制,中层干部及以下员工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 2001年开始,报社进行了更彻底的改革,除社长总编辑由上级直接任命外,其余副职也实行了竞聘上岗和聘任制。

   “以改革的思路办改革报”的理念,把《中国改革报》较早地推向了市场,使报纸具备了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一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培养了员工艰苦创业的意识。《中国改革报》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曾吸引和培养了大批人才。1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本报先后有50多人到兄弟报刊担任社领导或部门主任。在《中国改革报》创刊十周年之际,我们要向所有曾经为《中国改革报》作出贡献的领导和同仁表示敬意。

    《中国改革报》走过了10年的历程。饮水思源,《中国改革报》人对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给予的关怀和支持充满了感激之情。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田纪云、李铁映等领导同志在创办《中国改革报》之初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改革报人的信心。原国家体改系统的各级领导和现作为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的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国改革报》的发展。张晓强副主任在中国改革报社刚刚划归国家发改委不久就到报社检查工作,对报纸的发展方向和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还授予报社党委“抗击非典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10年来,各个时期的著名改革家、主流经济学家是本报的良师益友,他们通过接受本报采访或为本报撰稿、参加本报组织的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对我们办好报纸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对《中国改革报》来说却是极为关键的成长期。在《中国改革报》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们仍在思索:如何把政治家办报和专家办报结合起来,培养和延揽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管理人才,继续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党报,是《中国改革报》下一个 10年必须解决的课题。

中国的改革仍在继续。在坚持改革报道特色的同时加大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实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权威媒体”的办报理念,这是《中国改革报》下一个 10年的机遇所在。

     《中国改革报》前 10 年新体制的先发效应优势已不复存在。在报业集团赢家通吃和传媒跨媒体发展的多重挤压下,从战略层面设计《中国改革报》的未来,从体制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竞争力,这是《中国改革报》下一个 10年面对的主要挑战。

我们有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我们有能力赢得新的挑战。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51058285
  • 联系手机:18500349007
  • 电子邮件:12559007@qq.com
  •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海慧寺1号
  • 最新动态

    [公告通知] 注销公告登报
    [登报挂失] 公章作废声明
    [登报挂失] 变更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
    [公告通知] 减少注册资本公告
    [法院登报] 人民法院公告登报
    [公告通知] 公安局关于资金认领的公告
    [证件丢失] 中华工商时报刊登营业执照
    [登报挂失] 中华工商时报刊登毕业证遗
    [登报挂失] 中华工商时报刊登合格证遗
    [公司公告] 中华工商时报刊登注销公告

          友情链接
    北京青年报登报挂失网中国商报法制日报中华工商时报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中华工商时报_中华工商时报官网_中华工商时报电话_中华工商时报广告部 | 京ICP备13028575号-6 
    邮件:12559007@qq.com 联系电话:010-5105828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海慧寺1号